蜉蝣列傳 上篇
- 賴研
- 2020年9月19日
- 讀畢需時 12 分鐘
《詩經‧曹風‧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秋天是一個有趣的季節,經歷了春天的播種,夏日的耕耘,秋天讓人充滿了期待,也充滿了嚴冬將至的肅殺。許多的新鮮人都是在這個季節找到第一個工作,戰戰兢兢的準備開始進入職場。有另外一群人也在這個季節感受到一種秋霜微冷的氛圍,因此準備了圍巾和冬衣。 第一章 初六,履霜,堅冰至。 《道德經》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產品創新的過程,猶如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隧道,在非常遙遠的盡頭有似有若無的光,專業經理人憑著某種天生的直覺與過去化險為夷的經驗,鼓舞著團隊繼續前行。這時候不禁開始佩服曹操的望梅指渴招數。 《世說新語·假譎》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做為一個團隊的領導者,對於未來的美麗願景必須要有想像力,能催眠自己的人才有可能催眠別人。只是別忘了催眠只能是暫時的,終究必須面對現實。 阮籍說,「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想想自己,也不無愧色。 這麼多年來,總會在某些艱苦的時刻想著自己是否過得了這一關?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卻也確定僥倖的成功不會長久,這一路跌跌撞撞,總算還在江湖載沉載浮,除了運氣之外,找不到更好的解釋。 但是顯然不是所有的專業經理人都是靠運氣。 范蠡 (春秋, 西元前 518年 至西元前448年) 范蠡跟著越王勾踐到吳國當人質,軟禁了十年,獲釋回越國後又努力了十年,因而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一說。滅吳王夫差之後,范蠡就當機立斷走為上策,據說帶著西施姐姐泛舟而去,到底他看到了什麼危險? 他從齊國給好朋友文種大夫送了封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諸君當然可以質疑司馬遷先生怎麽知道得一清二楚,不過現在宮廷劇也都這麼演的。有另外一些野史是這麼說的,大意是慶功宴時群臣開心的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時候,勾踐皺了皺眉,范先生在旁邊看得一清二楚。 專業經理人真命苦啊!事實就是如此。 察言觀色是專業經理人的基本功,范蠡先生既是神人等級,功力當然不是一般。看看司馬遷怎麼形容他的, 《史記。貨殖列傳》 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於人。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 與時逐而不責於人,能擇人而任時,筆者認為這是貨殖列傳送給范蠡先生的桂冠。大家都知道太史公司馬遷遭遇到的不幸,他能這麼評價范蠡,你就知道他的心中怎麼評價漢武帝之流。 人物專訪 Q&A(陶朱公) Q: 請問陶大師對目前 Youtuber 有什麼看法? A: 曇花一現。 Q: 陶大師對馬雲離開阿里巴巴有什麼建議? A: 馬同學可以考慮到月球重起爐灶。 Q: 陶大師認為年輕人創業的條件為何? A: 錢。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屈原 (戰國時期,西元前353年 至西元前278年) 隔了一百年後,屈原先生橫空出世。大家千萬不要以為他跳江是一時衝動,看官仔細讀讀他編輯的九歌,就知道這哥兒們其實是戰國時期的方文山。二三十歲就在楚國搞白色力量,是戰國時代有名的憤青,不受楚王重用,流放到漢北,寫了離騷,好不容易楚懷王回心轉意決心抗秦,任屈原為三閭大夫,派屈原去齊國討論如何合作對抗秦國,可惜大勢已去。 他撐到秦國攻下郢都,六十五歲高齡抱石投汨羅江。悲壯則悲壯矣,其實無濟於事。 《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我們來看看司馬遷怎麼評價屈原?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爲?」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司馬遷借漁父之口,說出了他的觀點。 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秋天來了,冬天還會遠嗎?加件衣服吧!也許沒那麼瀟灑,但是還有明年的春天啊!重點是要活過今年的冬天。 《老子道德經》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爲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江湖行走既要有履霜堅冰至的直覺,也要有驟雨不終日的堪忍之心。最近聽了一個精彩的演講,演講者說了一個土耳其的諺語,大意是如果發現這條路走錯了,無論已經走了多遠,都要立刻回頭。 人物專訪 Q&A(屈原) Q: 請問屈大師為何選擇汨羅江為最後向人間告別的地方? A: 余本屬意洞庭,然洞庭路途太遠,且汨羅亦通洞庭,何必捨近求遠。 Q: 如果可以再選擇,屈大師一樣會投江嗎? A: 投江是環保行為,余一心嚮往之。 Q: 請大師給中年失業者一些建議。A: 失業即是創業的良好契機。然中年創業亦是由小康到赤貧捷徑,宜三思。余所著「離騷」可參考之。 第二章 六二,直方大,無習無不利。 紅塵俗世經常會面臨左支右絀,進退兩難的困局,如果沒有一套方法解決或解脫,心情上可能會陷入泥淖無法自拔,猶如政治的先行者,在有人類的歷史以來,始終是一個危險的行業。它的危險在於要保持一種跟一般人不同的狀態,也許是眾人皆醉我獨醒,也許是眾人皆醒我獨醉。 這種狀態讓你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因而可以分享你的觀察,進而可能有所作為,但是也帶著被視為異類或瘋子的風險。有些選擇或決定是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參考的,無習無不利是什麼意思呢?簡單的說就是河洛話裏有一句:有樣看樣,沒樣自己想。 無習在此可以解釋成沒有過去的經驗可以依循,因此可以海闊天空,也因此步步驚心,甚至全盤皆輸,粉身碎骨。獨角獸之所以成為獨角獸,可能就在於它的獨特因此無法輕易被其他競爭者取代,但是也很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 《論語》 子曰:「性相近, 習相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在論語裏這兩處,孔子都提到了「習」。習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中提到是幼鳥反覆飛行的訓練過程。 歷史裏有許多這樣特立獨行的人物,拜羅貫中「三國演義」之賜,我們有許多諸葛亮無習無不利的例子,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皆是。 變法敢跟所有古人,今人,未來人嗆聲的北宋王安石。據說他曾經說過,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言語之狂妄直接讓司馬光,歐陽修,蘇東坡... 等人全部趴下。只有一個人挺他,宋神宗。你看宋神宗這個諡號就知道其中的玄妙之處,神,不是一般人可以瞭解的。 明朝有位明神宗,二十八年不上朝,史稱萬曆皇帝,在他的統治初期老天也給了他一個不世出的首輔張居正。一宋一明,兩位神宗,兩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先行者,同樣變法功敗垂成,是一種歷史的巧合嗎? 《王安石,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提出的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初中時歷史老師都是直接跳過,因為太難解釋。可是仔細讀讀,以現代眼光看,就會發現王安石實在是諾貝爾級別的經濟天才啊。 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錢,散與人戶,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斂。 均輸法者,以發運之職改為均輸,假以錢貨,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貴就賤,用近易遠,預知在京倉庫所當辦者,得以便宜蓄買。 保甲之法,籍鄉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戰陣。免役之法,據家貲高下,各令出錢雇人充。 免役之法,據家貲高下,各令出錢雇人充役,下至單丁、女戶,本來無役者,亦一概輸錢,謂之助役錢。役,下至單丁、女戶,本來無役者,亦一概輸錢,謂之助役錢。 市易之法,聽人賒貸縣官財貨,以田宅或金帛為抵當,出息十分之二,過期不輸,息外每月更加罰錢百分之二。 保馬之法,凡五路義保願養馬者,戶一匹,以監牧見馬給之,或官與其直,使自市,歲一閱其肥瘠,死病者補償。 方田之法,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歲以九月,令、佐分地計量,驗地土肥瘠,定其色號,分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稅數。 看官一看就知道從政治到經濟再到稅賦軍事,影響層面之廣,打擊深度之深,由於配套措施考慮不足,加上任用非人,以致民怨四起,終為諸君子司馬光,歐陽修,蘇東坡等群起而攻之。 五百年後,明朝萬曆首輔張居正上場。 有王安石的前車之鑑,張居正新政顯然更有計劃。最有名的是「考成法」與「一條鞭法」,簡化了繁雜的考核流程與租稅程序,可以說是王安石變法的精簡版。 張居正在推行「一條鞭法」之前,於萬曆元年先推「考成法」。考成法顧名思義就是如何績效考核?考核什麼?執行力與KPI,簡單的說就是培養未來的核心團隊。 王安石雖然有全方位的佈局,但是操之過急,沒有執行團隊,諸法並行終歸失敗。透過考成法,政府的考核有法有據,因此可以培養一批有執行能力的國家幹部支持新政,這一點張居正勝過王安石。新法施行不過數年,即使如此,也讓明朝得以苟延了數十年。張居正可惜在與萬曆皇帝沒有建立良好的溝通,張居正曾公開的說:「我非相,乃攝也。」,萬曆皇帝自幼就是張居正的學生,估計當時應該也是忍氣吞聲。 他的返鄉專車,從北京到湖北約一千公里,配備是三十二人大轎,有廚房,有洗手間,有陽台,聲控人工智慧駕駛,完全是自動導航。他是一步步走到了知識份子的對立面,為權力的滋味綁架。萬曆五年,張居正父親病逝,有明以孝治天下,依照慣例須回家服喪三年,張居正以國事為由,破例「奪情」未歸,引起言官群起攻伐,從此推動新政更加制肘。 張居正歿於萬曆十年,死後不數月,長期被壓抑的言官揣摩萬曆上意,即上書出言彈劾,史載抄家時封門不得進出,家人婦孺餓死者十數人,長子自縊,二,三子皆遭發配邊地,新法盡廢,至崇禎時才得以平反。 開大門走大路,方向對了,也許正如王安石所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直方大,無習無不利,前提是直方乃大,才能師出有名。直方大何解?直,筆者認為是體察國情民意,對症下藥;方,是有計劃有次第的執行改革方案,而非萬箭齊發,亟求速效;大,是通盤考量,綜觀全局,能知人善任也能包容異己。智者以時間為友,釀成一罈罈珍釀,愚者與時間為敵,最終是一罈罈酸醋而已。 善知識說,不要想跟時間賽跑,它不會理你的,它只是冷酷的倒數! ### 第三章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道德經》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國時代的司馬懿對無成有終四個字的體會應該是最深的吧!一個有趣的觀察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博弈。兩人其實只差了兩歲,司馬懿年長一些,但是前者活了七十二歲,後者五十三歲即鞠躬盡瘁。順便一提,周瑜三人中最年長,享壽三十六歲。周瑜攻蜀病死巴丘,諸葛伐魏卒於五丈原。司馬懿跟過曹家四代,從曹操,曹丕,到曹叡至曹芳。 從史籍上看來,司馬懿一步步走來真的不容易,猶如一個佈局深遠綿長的棋手,成為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最後的勝利者。無成有終的秘訣為何? 先守後攻,含章而貞。 他的一生為「識時務者為俊傑」做了最好的詮釋。成大事者,困頓時能忍人之不能忍,才有可能在時機來臨時一棒擊沉對手。「高平陵之變」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曹操封魏王並未篡漢,司馬懿輔佐曹氏並未篡魏,筆者認為這是政治藝術的巔峰。精妙之處在於克制自己人性中的貪念,敢跟後世史官春秋之筆周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一書中塑造了幾個情境,其中之一是「空城計」。 歷史學家並不認為這是歷史上的真實事件,但是德川家康在「三方原之戰」確實以空城計在「濱松城」唬弄了武田信玄一把,得以逃脫。有些論者以「空城計」真有其事論述司馬懿其實是假裝中計,根本是諸葛與司馬二人玩弄了世人一回,既成全了諸葛的神機妙算,又成全了司馬的深謀遠慮。 人物專訪 Q&A(司馬懿) Q: 請問在空城計中,您真的被諸葛亮唬弄了嗎? A:我和諸葛亮是相聲老搭檔了,他動動眉毛我就知道他要幹嘛。空城計還是我給他的建議呢!本來他想用三十六計最後一招,我說諸葛老弟啊,這招用了以後三國演義怎麼寫啊! Q: 曹操跟曹丕誰是比較好的老闆? A: 老闆沒有好壞之分,如果談對手戲而言,老曹有趣一些。當時老曹手下戰將如雲,謀士如雨,我只是本份的幹我該幹,能幹的事。俗話說「能躺著,就不要坐著。能坐著,就不要站著。」,讓別人打打殺殺,我寧可這時候坐板凳。有人喜歡當先發,先發其實就是「鮮花」,我不是,我喜歡當「綠葉」。好比是棒球比賽的終結者,上場投幾個變化球就結束比賽。 Q: 請給專業經理人一句話的建議。 A: 伴君如伴虎才是對的,難到你伴貓嗎? 伴虎有肉吃,伴貓只能吃貓食。 《莊子·胠篋》 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經常我們把職場比喻成戰場,無論自己在裡面是叱吒風雲的將軍或是拼命向前的過河卒子,總是以悲壯慷慨為主旋律撰寫一路征途。每一個人物都各有心事,因而也就各有立場,各有打算,沒有誰是真正的正人君子,沒有誰是鬼魅小人,只是生如蜉蝣,甘心承認或不想承認而已。 職場裏我們經常是觀棋無語的偽君子,也難免是起手有回的假丈夫,無論如何,楚河漢界只是表面的藩籬,對車馬炮的你我而言,往往是午夜夢回時的一身冷汗和與驚魂未定的僥倖是夢。職場人生其實不需要等待誰給你一個交待,說法人人各異,與其指望萬事如意,不如求自己心安就好。 在人生中我們多數人只是配角,甚至只是跑龍套當背景的角色。這些人的喜怒哀樂在戲劇裏都是過場,也許只有一兩句對白,沒有這些角色,整齣戲就會很突兀,很蒼白。我多少想為這些沒有臉孔的演員還原他們有血有肉的靈魂,也許也是想還原自己的本來面目。 二十世紀對所有的中國人都是艱難的世紀。有人妻離子散,有人家破人亡,有人英年早逝,有人晚節不保。每一次的選擇都有可能是萬丈深淵,或是柳暗花明。在大時代的波濤洶湧的大海裡,有人被一方供奉為烈士,被另一方貶斥為叛徒實屬正常。但是有特別的一群人被兩方都視為異己,都欲除之而後快。這類人究竟是以何為思想基礎支撐自己? 汪精衛,做為大時代悲劇的代表人物,他如何走入命運的陷阱,從一個英雄變成狗熊?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兩個汪精衛,一個是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熱血革命青年,一個是悽然不作零丁嘆,檢點平生未盡心的漢奸民族罪人。 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先生臨終前的遺囑據說也是汪精衛的曠世之作,從革命家的襟懷理想,繼往開來的抱負,對後繼者的殷殷期盼,讀之國人無不動容。 讀汪精衛的年譜,他半生的精力都是在跟蔣介石進行權力鬥爭,因名因利因意氣。以成敗論英雄而言,汪蔣二人皆為徒然,五十步與百步之差,但是歷史的評價卻也在這區區五十步。如果我們把時間的長度再拉大,鏡頭的距離再拉遠,當年意氣之爭也許只剩下每人一句對白。 蔣說: 僥倖。汪說: 糊塗。 歷史不斷的告訴我們,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現實世界裡的刀光劍影,如你我這等路客如何自保,皮肉之傷難免,但如何能保住晚節,全身而退? 覺得自己撐不住時,只要看看歷史上這些傳奇人物,就覺得自己真是小鼻子,小眼睛。培養鍛鍊自己能從歷史學習教訓的能力,才不會辜負前人為我們的演出的跌宕起伏,悲歡離合。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其實是低估了。專業經理人跟老闆意見相左時最容易失眠,或者在睡夢中還在處理工作上的事,那時腦力其實並不好,覺得亂七八糟,醒來一身冷汗,幸好只是夢境。真的想清楚,痛苦的並不是選擇本身,而是無法選擇的事實。 學習著做一個無法選擇也能泰然自若的人,知難行易或是知易行難都是片面真理,如果怕自己精神分裂,王陽明已經教我們了,知行合一才是根本解決之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人物專訪 Q&A(汪精衛) Q: 汪先生您覺得自己是漢奸嗎? A: 我一直信仰三民主義,是孫文先生的追隨者。 Q: 汪先生您覺得自己是漢奸嗎? A: 我還是用中華民國國號,中華民國國旗。 Q: 汪先生您覺得自己是漢奸嗎? A: 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