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沉默之聲:A Twelve-Year Night

  • 作家相片: 賴研
    賴研
  • 2020年2月16日
  • 讀畢需時 1 分鐘

非人的磨難中,人為了什麼能堅持的活下來?

有人為了信念,為了理想,為了愛情,有人為了對同志們的承諾,有人為了母親的眼淚與妻女的盼望?

在被孤獨囚禁的過程中,他們只有在轉移囚禁場域時可以知道彼此還活著。

囚禁的地點有時候有窗戶,因而能看見外面的陽光,有時沒有窗戶,在猶如深井般的圓形空間中繞著圈子,一圈又一圈,刑期像圓周率一樣是個無限小數。

失去自由時,同時失去寫詩的自由。

失去自由時,同時失去閱讀的自由。

失去自由時,同時失去思考的自由。

失去自由時,同時失去坐在馬桶上的自由。

在孤獨的囚室裏,壓迫者還用白漆畫上活動的邊際。藉著有形的限制條件,逼迫你陷入心靈的無助與孤寂。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尼采說。

失去自由的人,無論是肉體或心靈,或兩者的自由同時失去,也一併失去軟弱的藉口。失去自由時,一定要繼續讓自己練習飛翔,超越外界的封鎖,猶如鳥從來不會忘記飛翔,因為這是牠的本能,也是我們的本能。

長夜囹圄中,靠著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的沉默之聲,靜待黎明的姍姍來遲。

老子曰:「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在這個如九月般的冬末初春,人情比疫情更為冷冽。當人性的自私被堂而皇之的搬上檯面振振有辭,荒原般悲涼的神州大地只剩下看不清面孔的芸芸眾生。

依然還有「Sound of Silence」迴盪在被封鎖的街頭。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Most Dangerous Ways To School | NEPAL |

在疫情蔓延全球的時候,在遙遠的某個幾乎被遺忘的角落,有小孩子頑強的每天跋山涉水的上學,純真可愛的簡單盼望,是否可以讓我們放下內心的仇視與焦慮,思索屬於人做為人的真正本質意義?

 
 
 

Comments


文章: Blog2_Post

©2020 by Mitbox.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