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手紙
- 賴研
- 2020年1月2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鏡頭後的真實人生 第七章

[節錄自維基百科] 武島剛志為了讓高中三年級的弟弟直貴能夠安心上大學,侵入緒方家進行竊盜,卻失手殺死了家宅的主人。之後剛志入監服刑,因此直貴被他人貼上「強盜殺人犯之弟」的標籤,處處受到歧視。
在獄中的剛志每個月固定給直貴寫一封信關懷弟弟,然而直貴在就業上、戀愛上亦或追求夢想,最終都因「強盜殺人犯之弟」的標籤而破滅,直貴對於「信」的心情也越來越複雜……

東野圭吾是一位有深度的推理小說暢銷作家,許多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或連續劇,近期如「解憂雜貨店」。
「手紙」是比較不受到注意的一本書,卻是我個人喜歡的一部作品。
人類行為傾向於同情弱者,或者是被害者這一方,因此對於加害者這一方,甚至其家人都無法原諒甚至理解。
情感纖細的東野圭吾對於人性的觀察,從幾部暢銷的推理小說諸如「嫌犯X的獻身」,「白夜行」等都傳遞出類似的訊息。
@仙人掌的音樂故事@
在生命浩瀚的大海中,有時候也努力的游幾下,以為可以快一些到達彼岸,偏偏有智者說那是要歷經無窮多的磨難才可能。
那就索性偷懶吧,卻彷彿有一股腳底的暗流把你繼續往前帶,不問你喜不喜歡,樂不樂意。
試著從自己的生命中尋找幾個切入點,從十字路口闖越,或者違規轉彎,風景因為時差肯定不同,但等待在終點的是否有所差異。
跟命運的暗流做對,玩弄一下所謂的宿命。幸福與快樂是一種想像,同理可證,痛苦與悲傷亦如是。人生無愁也無仇,一笑泯之。
或早或晚,你我都要放棄了華麗的外衣,擁抱真實。不管是年少有為,是大器晚成,或一事無成。
####
在宗教裏有所謂「原罪」一說,佛教則用另一種表達的方式,稱為「宿業」。佛家對生命中的「苦」有非常深刻的描述,其中最難以為一般人察覺的苦稱為「行苦」,這部作品堪為「行苦」的一種良好詮釋。行苦猶如影子一般,在無始劫中緊緊跟隨著,有陽光的地方,影子就糾纏著,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行苦可怕的地方是,即使在暗無天日的地方,它依然不依不饒的緊跟著你。
面對「行苦」要如何化解呢?也許是真誠的懺悔吧!懺悔有如控制系統中的「負回授」,會讓系統逐漸穩定,暫態消失。
凡人如我愚癡之處在於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裏,因而也不曉得從何處檢討,如何懺悔?曾經聽一位法師說,那就「不知道為何要懺悔而懺悔吧!」
西方宗教有「吿解」,衍生的近代醫學有「心理輔導」等等,都是面對人生種種苦境類似的處理方式。佛教經典簡單明瞭的提出原因與解答,
華嚴經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一波又一波的流感疫情,既是人類往昔所造諸惡業,就必須共同承擔。只有真心懺悔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進而也許可以改變所有人類的命運,在太遲之前。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