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龍戰於野

  • 作家相片: 賴研
    賴研
  • 2020年9月19日
  • 讀畢需時 15 分鐘

龍戰於野 歷史不斷的告訴我們,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職場裡的刀光劍影,如你我這等路客如何自保,皮肉之傷難免,但如何能保住晚節,全身而退? 明代是一個奇絕的年代,君主有趣,臣子有趣,太監有趣,販夫走卒也都很有趣。由於歷史的巧妙安排,明代有兩個首都,北京與南京,乍看頗合乾坤之象,却也說明了人性的弱點與無奈。四大奇書,是出在這個年代。七下南洋,也是在這個年代。不依照出場先後次序,本章要討論幾位人物以為借鏡。整個大明王朝就是一個龍戰於野的世代,黨爭不斷,互相傾軋,以致生靈塗炭,其血玄黃。 守則: 最後的出手,溫柔的推桿 果嶺上最後一桿通常是推桿,成功就在眼前,這時候所有旁觀者的眼睛都盯著你。有人準備為你鼓掌,有人準備看你笑話,你仔細看好草地的紋路,選擇最佳的擊球角度。溫柔的推出最後一桿。然後把時間凍結。 出手時比賽就已經結束,比賽的最後結果已經不重要。人生若只如初見, 成敗留予後人說。 ※※※※※ 「乾坤之爭」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28年-1398年),是個平民皇帝,雖然深知民間疾苦,他在位期間,廢除宰相制度,權力一把抓,百分之一百的強人政治。誅殺功臣,分封諸子為藩王,累死自己,也誤盡蒼生。費盡心機安排了接班人,但是歷史以人性之名給了他一個最大的諷刺。 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年-1424年),以靖難清君側為由,跟自己的姪子明惠帝展開王位之爭,歷時三年,南京城破,惠帝不知去向,至今仍為懸案。方孝孺為明初大儒,拒絕為明成祖立詔,遭凌遲誅十族,株連數百人。 鄭和 (公元1371年-1433年),原名馬和,小名三寶,回族。三寶哥哥其實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悲慘的遭遇,生在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十歲受了宮刑,一生只有一個老闆,明成祖朱棣 。 在十四世紀,七下南洋,歷時二十八年,訪問了三十多個西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家。「一帶一路」,他肯定是原創,即使沒有在金氏世界記錄上。明成祖幹了什麼事大家都知道,是一個夜路走多了,良心不安,多疑善變,超級難搞的老闆,但是鄭和完全可以搞定他。然而這只是特例。 除了三寶太監,明朝還有另外三寶,廷杖,言官,錦衣衛。都是針對那些透過一層層考試折磨,從秀才到舉人再遠赴京師,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五次…耗盡青春才熬上來的讀書人,所精心設計的完美枷鎖與刑具。皇權為鞏固自身利益扶植閹黨,運用三寶與以天下為己任的知識份子鬥爭不止,有明一朝,朝野始終對立,天地不合,龍戰於野,兩敗俱傷。 老鳥真心話 挫折是生命最好的養分。 玫瑰只能長在細心呵護的土壤裡,像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豪門子弟,你我不是。像青苔一樣,我們在老天幫我們安排的方寸之地奮力求生,什麼時候有雨水不知道,什麼時候有陽光也不知道,努力的過每一刻。 生而為人,很難真的任性,雖然任性是自我成就必要的元素,可是現實不會讓我們擁有這麼多顏色。畫家必須要用最原始的素材,調配出自己想要的顏色,職場的專業經理人也類似。不要一直抱怨沒有這個沒有那個,如果只有一隻鉛筆,也要畫出層次分明的人生。 生命的意義就在呼吸之間,一瞬即是永恆。一瞬就是以一隻鉛筆畫下屬於自己的精彩。 ※※※※※ 「是戰是和」 土木堡之役是發生在明英宗正統十四年,蒙古也先率軍進犯,宦官王振力主英宗親征,數日內匆促召集五十萬大軍與蒙古軍戰於土木堡,英宗兵敗被俘,明軍主力幾乎全軍覆沒。于謙 (公元1398年-1457年) 以兵部左侍郎身份主張防衛北京,反對南遷,擁英宗弟朱祁鈺即位為景帝,年號「景泰」,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也先挾持英宗直窺京師,于謙整肅殘兵敗將,並急召各地援軍勤王,終於力挽狂瀾,守住北京,贏得京城保衛戰的勝利。 也先改變策略提出和談的可能性,並且以釋放明英宗為條件,意圖很明顯,給銀子就放人。于謙以戰逼和,最後英宗在巧妙周旋下獲釋回京。 問題來了,景帝朱祁鈺已經登基,英宗被迫安排住在南宮,實則遭受嚴密監視,權力的滋味終使兄弟反目。英宗名為太上皇卻飽受折磨,在往後這幾年極其低調,只能用苟延殘喘形容。 景泰八年正月,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趁景帝病重,聯合發兵擁立英宗復位,史稱「奪門之變」。 英宗改元為「天順」,以謀逆罪,殺于謙於集市。主謀徐有貞與于謙有什麼過節,只是那一年于謙主張固守京師,徐有貞主張南遷。 那段土木堡被俘的傷心往事,史書上稱為「北狩」。 于謙《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老鳥真心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明朝的歷史中我覺得這一段最為諷刺,在職場中我們如果遇到像于謙一樣的處境,除了徒呼奈何之外又能如何?歷史的發言權始終是掌握在勝利者或陰謀者的手上。 人生有時候就會有無解的局面,個人的建議是直接做下一題。老天都沒有答案的問題,你我只能一笑置之。歷史最後還了于謙一個公道,然而一坏青塚無言,我們也許不會有這個機會。 ※※※※※ 「是去是留」 在君臣競賽中,解題解得最好的是王守仁,號陽明 (公元1472年 -1529年)。 二十八歲的王守仁參加禮部會試,殿試賜二甲第七名進士 ,總算對父親有了交代。順便一提,他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進士一甲第一名,俗稱狀元。明武宗正德元年冬,宦官劉瑾擅政, 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觸怒劉瑾,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當龍場驛驛丞 。劉瑾並不想放過他,一定要致之死地而後快,守仁兄完全符合人性的選擇,他跑,中間還假裝跳湖,逃過追殺。古時候資訊還不發達,他充分的利用了這一點,一路跑到了貴州龍場驛當起養馬的專業經理人。 在最困頓的時候,最差的物質條件下,他突破了宋儒「格物致知」的窠臼,「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史稱龍場悟道。「知行合一」,這個極簡極美的哲理橫空出世,跟牛頓蘋果樹下參悟的 F=ma 絕對可以相提並論。 創立心學,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大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相較於北宋蘇東坡一路被貶,一路留下美好心靈詩篇傳頌千古。王陽明選擇了另一種瀟灑的處理方式,用現代的年輕人用語就是「懶得理你」。你當你的皇帝,要我奉承你,拍你馬屁,免談。 臨終之際,他身邊學生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 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公元1522年 - 1566年)在位四十五年,跟大臣們也鬥了這些年。在這個鬥爭過程中,凡是讀聖賢書的臣子幾乎都挨了廷杖。 嘉靖元年,朱厚熜才十五歲,爆發嘉靖皇帝父母名分的「大禮議之爭」。「大禮議之爭」是非常典型的老闆與專業經理人之爭。楊廷和等重臣擁立嘉靖皇帝登基,但是要求他放棄自己的親生父母名號,改稱要讓嘉靖認孝宗為父要讓嘉靖認孝宗為父明孝宗為生父以繼承大統。嘉靖皇帝年紀雖小,知道這事不簡單,表示礙難照辦。嘉靖皇帝是老闆,想怎麼幹都行。楊廷和是專業經理人,老闆這麼幹不符合體制,萬萬不可。中間好幾個來回,互有勝負,但皇帝只有一個,最終迫使內閣首輔楊廷和致仕,專業經理人敗北。從最終結果來看,兩方都是輸家,明朝從此失去與漢唐一樣輝煌的歷史機遇。 另一位差點被歷史遺忘的高手楊慎 (公元1488年-1559年)粉墨登場,大家對他如果不熟,但是對三國演義這首開卷詩肯定很熟。 楊慎《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如果你感覺自嘆不如是當然的。人家可是正德六年全國的高考狀元呢,可惜歌紅人不紅。他的父親是前任首輔楊致和,爹是英雄兒好漢,老爸走了,兒子接著幹。 嘉靖三年,楊慎在左順門組織了一場對嘉靖皇帝最大規模的抗議行動,嘉靖皇帝很直接,二話不說,全體廷杖伺候。一起被打屁股的有一百多人,重傷斃命者十數人。楊慎等首謀,據說又在十天後被招待了一輪回籠棍,流放雲南。他老兄下崗之後可沒有閒著,繼續讀書,著作等身,列名明代三大才子。遊山玩水之際,順手寫下了以上人生感言順便打卡。這首對生命深刻理解與咀嚼後的真言,如果沒有羅貫中,也會在滔滔江水中淹沒。 臨終云:「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 老鳥真心話 天無絕人之路。 覺得自己撐不住時,只要看看歷史上這些傳奇人物,就覺得自己真是小鼻子,小眼睛。能撐到讀這一章,代表你應該是僅存的抽象思考世代。珍惜自己能從歷史學習教訓的能力,才不會辜負前人為我們的演出的跌宕起伏,悲歡離合。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其實是低估了。專業經理人跟老闆意見相左時最容易失眠,或者在睡夢中還在處理工作上的事,那時腦力其實並不好,覺得亂七八糟,醒來一身冷汗,幸好只是夢境。 我建議的處方是看看歷史書,好比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或者是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等等。要不下載一些 APP, 看些輕鬆的歷史故事得到一些啟發,好比「明朝那些事兒」。 宮廷劇可以看,但是不要太迷,主要是太花時間。推理小說一定要仔細看,尤其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系列。武俠小說看門道可選金庸,看熱鬧只須看古龍。我當然是看熱鬧而已。藉別人的生命經驗學習,一向是成本效益最好的。 真的想清楚,痛苦的並不是選擇本身,而是無法選擇的事實。 專業經理人要學習著做一個無法選擇也能泰然自若的人,如果怕自己精神分裂,王陽明已經教我們了,知行合一。 ※※※※※ 「是左是右」 張居正(公元1525年-1582年) 與 海瑞 (公元1514年-1587年)的時代是重疊的,他們都處在萬曆年間。但是一個是少年得志,二十二歲進士及第,一個是中年才勉強進了仕途,三十六歲勉強中了舉人,處理君臣問題方法却正好是兩個極端,極具參考價值。 張居正剛進官場時也並不好搞,當時是權臣嚴嵩當家。他隱忍周旋,終於在嚴嵩倒台,繼高拱之後華麗登場。 他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老師,從小就把小萬曆管得服服貼貼。加上本人也是帥哥級別,萬曆的寡婦媽媽也對他恩寵有加,坊間軼聞野史多有記載。張居正居首輔十年,銳力革新,明朝因而頗有中興之相。他的豐功偉蹟各位在歷史課本裡都背過,一條鞭法,考成法等等,堪稱有遠見又有創意。 張居正公開的說:「我非相,乃攝也。」,萬曆聽聞不知道做何感想。 他的返鄉專車配備是六十四人大轎,有廚房,有洗手間,聲控人工智慧駕駛,完全是自動導航。死後不到兩年,抄家。家人株連,下場極為悲慘。 張居正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人生勝利組,完全符合本書的成功人士發展模型。他自己的一生可以說是揮灑得淋漓盡致,古今為人臣者絕對是登峰造極,無出其右。但是他死後帶給家人的不幸下場,應該也是「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的最佳詮釋。 ※※※※※ 海瑞四十一歲才混到第一個職缺,福建南平縣教諭,算是基層公務員,沒有級別。四年後升為七品浙江淳安知縣,為官清廉到驚天地,泣鬼神,他一介不取,旁邊的人當然也是油水全無。有一次因為母親生日,他到市場打算買兩斤肉,一時粉絲大驚,紛紛討拍,官場震動。他每到一個任所,官員無不期待著他早日高升,貶官是不可能的,他的表現一路都是「特優」。 嘉靖二十一年,一群宮女冒著殺身之禍,竟想在深夜將嘉靖皇帝勒死,可見她們對朱厚熜的痛恨,最後雖然失敗,但卻讓嘉靖皇帝受到了不小的驚嚇,歷史上稱「壬寅宮變」。壬寅宮變後,嘉靖從此遠離女色,搬至西苑潛心研究道教,為成仙做準備。 嘉靖四十四年,這位奇葩皇帝創下當時不上朝天數記錄,大概已經二十幾年,每天還在創新高。 終於海瑞進京了,好戲上演。既然進了京城,自然就要大展身手,幹點實事。目標是嘉靖皇帝,呈上疏奏之前,海瑞已經準備好一口薄棺,交代好後事。 如果讀過那篇千古奇文「 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你不得不佩服嘉靖皇帝,竟能忍住沒立刻殺了他。特別摘錄一小段客氣點的部分, 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謹奏;爲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 「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內外臣工之所知也」。 翻成白話文就是皇帝老子您確實也太混了,這事情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朝廷裡的文武百官也都心知肚明。 「夫君道不正,臣職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於此不言,更復何言?大臣持祿而外爲諛,小臣畏罪而面爲順,陛下有不得知而改之行之者,臣每恨焉。是以昧死竭忠,惓惓爲陛下言之。」 當皇上的不好好上朝,當臣子的不知道幹些什麼,這是全天下最扯的事。我連這件事都不敢說,還能說些什麼呢? 這些肥貓高幹們只會領高薪,拍你的馬屁。小公務員為了混口飯吃都順著你的毛摸。皇上你自己搞不清楚自己該幹什麼,我實在氣到不行了,老命一條豁出去了,希望你聽得進去。 嘉靖皇帝水平不一般,「其欲為比干,朕豈能為紂王乎?」,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牢裡待著去吧。 嘉靖皇帝駕崩時,海瑞在大牢裡大哭一場,單口相聲很難,海瑞知道。 罵過萬曆皇帝的爺爺,謹守聖賢之道,大小事完全是跟同事領導對著幹,皇帝用他也不是,不用他也不是,軟硬不吃。在死前最後的遺言是交代僕人,前幾天兵部送來的柴火錢,多給了六錢,務必歸還。 「舉朝之士,皆婦人也」,這是他對滿朝文武的最後評價,真是絕不嘴軟。 海瑞的一生只認一個道理「聖人之道」,把自己,天下人,包括高高在上的皇帝都拿到同一個天平上衡量。有沒有道理是一回事,如此任性,但是他堅持了一輩子,清白一生,確實也是千古一人。這樣的一位奇人異士如果是你的同僚或是部屬,應該都是一個頭痛人物吧。 讀書人一生讀聖賢書,究竟是學習張居正還是海瑞?典型在宿昔,思之却覺得茫然。 猶如站在一條數線,往右看,一邊是無窮遠的一邊站著張居正。往左看,另一邊的無窮遠出站著海瑞。你我也站在這條數的某處。你是向右還是向左走呢? 老鳥真心話 何去何從,常常是知識份子在職場的最大困擾。 有部好萊塢電影 「The Post」,談的是華聖頓郵報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故事。新聞自由與人民知的權力是一個現代有趣的話題,最高法院法官以 6:3 比數,判定郵報與紐約時報將五角大廈內部文件揭露並未違憲,當時的尼克森政府以國家機密為由敗訴,之後尼克森更因「水門竊聽案」黯然下台。 梅莉史翠普飾演的報業老闆,面對抉擇的當下,有一句台詞「報紙是歷史的初稿」,讓我悚然一驚,原來歷史猶如連續劇一樣,最後打出來的字幕是「待續」。 知識份子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如何定義自己在歷史中的角色? 西方學者的解釋是 「知識分子始於觀點,終於觀點」,中國傳統士大夫應該頗難茍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是讀聖賢書的處世胸懷,以「為往聖繼絕學」為思想傳承,「為萬世開太平」才是士子的終極目標。東西方對知識分子的定義殊異,結果頗堪玩味。 撫卷一嘆,書生畫地自限的窘境於今為甚。書生豈能只談風月,清談觀點而已。 小到中午買便當還是吃快餐,或者今天買料還是明天買料,大到今年是撐到領完年終才跳槽還是馬上走,每天每週每月我們都在抉擇。想想這些問題還真的是芝麻綠豆。職場上不開心的時候,讀讀歷史書,看看古人怎麼面對人生裡的難堪,保證有效。 ※※※※※ 「是真是假」 明朝冤案的排行榜第一名袁崇煥 (公元1584年-1630年)就是犯了這個致命的錯誤。袁崇煥二十三歲中舉人,四次上京赴考,第五次皇天不負苦心人,奮鬥十餘年,萬曆四十七年以三甲第四十名考上進士。隔年才分發到福建邵武縣,據說在武夷山旁邊。 天啟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年-1627年)就是那位特別喜歡做木工的達人,東林黨與閹黨的鬥爭在這個階段完全白熱化。 明末文官集團特別強大難搞,看張居正的專權與海瑞的天地無畏即見分曉,閹黨事實上就是皇帝的白手套。 努爾哈赤崛起東北,明軍屢戰屢敗。命運的安排常常讓人難以捉摸,天啟年間,袁崇煥鎮守遼東,以守為攻連戰皆捷,氣死努爾哈赤,總算擋住新興的游牧民族。 崇禎二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改變戰略,繞過山海關,經蒙古,從北邊入侵,直撲北京。袁大帥率領當時明軍關寧鐵騎,跟著皇太極後面繞著北京的六環,跑了五天就是不進攻。崇禎皇帝在紫禁城的鐵桶內,你覺得他是怎麼想的? 一南一北,袁大帥鋼鐵部隊紮營在北京城南邊,隔天皇太極大軍抵達,紮營在北京北邊。是人都覺得袁崇煥叛變了,只有他自己覺得自己忠心耿耿,日月可表。還跟崇禎表明要大軍進城保衛京師。你是崇禎你會怎麼想? 敵人還在城外,袁崇煥就被拿下。北京解圍,戰功不論,第一個辦的就是北京超馬冠軍袁崇煥,解職聽勘,就是留校查看的意思。但是他最後還是以叛亂通敵的罪名,被凌遲處死。那怕過去戰功無數,護國有功,一次錯誤就可以把他推下懸崖。沒有一個同僚為他說話,行刑路上,萬民唾罵。 《凌遲行刑前遺言》袁崇煥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袁崇煥的錯誤在那裡? 所有的老闆都是人,人性裡都有一個最不可以碰觸的地方,崇禎不可以碰觸的地方就是「疑」。他的生命經驗是九死一生走過來的,靠的都是他自己,他沒有可以信任的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崇禎在位時間十七年,內閣來來去去,換了又換,跟走馬燈一樣。 這種老闆的特色是功勞越大,他對你越不放心,風吹草動之下,袁崇煥成了第一個,不是最後一個犧牲品。通常職場上爾虞我詐,但是還不至於被老闆出賣,崇禎倒是幹了好幾次這種出乎常人意料的事。 老鳥真心話 有一個人你千萬別跟他開玩笑,那個人就是你的老闆。 專業經理人忙了一輩子,學習了職場上所有的求生技能,周旋之術,在業界也彷彿說風是風,說雨是雨。慢慢你甚至可以跟老闆一起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稱兄道弟,笑談天下大事,盡在掌握之中。 錯了,老闆有一件事是你沒有機會參與的,就是發薪水。簡單的說那是他的身家性命,於你我只是一家溫飽。他的苦處,你我可以想像,但是絕對難以完全體會。 ※※※※※ 「是生是死」 崇禎皇帝朱由檢 (公元1611年-1644年),這個皇帝從小就很悲慘,是在家暴的家庭長大。他的母親被他的父親明光宗殺了,由其他的庶母養大。哥哥明熹宗死得莫名其妙,十八歲時天上掉下來一個大餡餅,旁邊一群豺狼虎豹,為首的是歷史排名第一奸佞魏忠賢。 這位老兄沒有機會閱讀本書,完全是靠自學方案理解職場人性,只能說天才不是教出來的。三下兩下就把老奸巨滑的魏忠賢及黨羽們收拾乾淨,真是英雄出少年。 一生勤苦治國,却錯殺袁崇煥,自縊煤山,留下千古最扯遺言「朕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自我感覺良好,卒年三十五歲。崇禎並不是昏君,為什麼他要殺掉袁崇煥?更玄的是,李自成兵臨北京,可以跑的時候,他為甚麼不跑呢? 北京城破之際,崇禎向群臣募資籌餉,竟然沒有臣子要借銀子給他,連他岳父都不肯借。海瑞言語雖然刻薄,卻也說明了明朝文官與皇權的信任度極低。 死後送葬時的文獻記載如下 :「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 那麼崇禎果真是一無是處的老闆嗎?他其實是明朝非常認真負責的皇帝,每天上班,不領加班費,沒有年終獎金,天天搞眾籌,搞到第 N 輪。在位十七年,沒有一年太平日子。 自盡前遺書如下,「朕自登極十有七年,薄德匪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髮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孔尚任 《桃花扇》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 那知他聖子神孫,反不如飄蓬斷梗。 十七年憂國如病,呼不應天靈祖靈,調不來親兵救兵; 白練無情,送君王一命。 傷心煞煤山私幸,獨殉了社稷蒼生,獨殉了社稷蒼生! 面對明末死局,除了嘆息,還是嘆息。 老鳥真心話 想要當老闆,就要有傾家蕩產的心理準備。跟革命一樣,不是喝酒吃飯的事而已。專業經理人酒量要比客戶好,但是要比老闆差。把老闆灌醉讓他出糗,讓老闆下不了台看他笑話,是極其白痴的行為,切記。 你很玻璃心,老闆也是,別輕易碰觸。部屬把老闆當白痴加上老闆把部屬當工具的行為,雙方都不會有好下場。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如此而已。 ※※※※※ 孔尚任《桃花扇》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 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 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文章: Blog2_Post

©2020 by Mitbox.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bottom of page